常见问题 ·成绩查询 ·OA入口 ·
内容搜索 ·
logo
中心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简介 中心领导 组织架构 师资力量 信息公开
中心动态 中心要闻 通知公告
中心概况
教育教学 课程体系 教学研究 基础实践 创新教学 创业教育
大创项目 大创概况 大创资讯
竞赛活动 总体概况 竞赛资讯 培训讲座
辅修专业 智慧医疗辅修 创业辅修
学生社团 社团介绍 学生风采 场地申请
人才培养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党群动态 理论学习 规章制度
党群工作
院系合作 分中心 医学院 东方之路
对外合作 合作单位 合作联系
合作交流
公益服务 科创青禾 公益动态 科创公益
公益服务

中心概况

  • icon 中心概况
    • 中心简介
    • 中心领导
    • 组织架构
    • 师资力量
    • 信息公开
  • icon 中心动态
    • 中心要闻
    • 通知公告
2025年04月02日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0.png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1.png

主图

当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边界,当多模态技术模糊虚拟与现实的鸿沟,谁将成为驾驭这场智能革命的先锋?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以“AIGC赋能各行业”为号角,倾力打造国内精品AIGC微专业课程,汇聚学界智慧与产业实战,为30位追光者开启一扇通向未来科技的任意门。在这里,代码与艺术共生,算法与创意共舞——你,准备好成为下一代AI创变者了吗?

破界而生:AIGC微专业的时代使命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高校学生还是社会人士都对前沿AI技术有着迫切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能源、医疗、金融等领域急需与AI技术深度融合,寻找创新突破口,AIGC赋能各行各业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2.png

图1: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赋能各行业

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AIGC微专业教师团队通过调研,对8家竞品分析,同时多次对行业访谈,精准定位了“技术筑基+场景迁移”的培养目标,锁定了三类核心人群:技术求学者(50%各专业在校生)、行业赋能者(30%医疗/能源等领域从业者)以及跨界探索者(20%设计/传媒等创意人才)。这一科学化建设路径,旨在为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提供一条通往AIGC前沿的清晰路径。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3.png

图2:各领域学员人数占比

智汇未来:平台与师资的黄金组合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与人工智能研究院这两大实力平台,精心打造了坚实的硬件支撑体系,提供了高性能的GPU服务器集群,专门用于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多模态训练,提供华为昇思、百度飞桨等国产框架环境,确保学员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轻松对接企业级开发需求,无缝融入真实开发场景。此外,平台还汇聚了丰富的开源项目案例库,为学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产和实战素材。  

师资团队由交大AIGC微专业教师团队领衔,携手华为、百度、联想等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形成“学术+产业”联合指导,确保了每位学员既能掌握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又能获得来自一线产业的实战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4.png

图3:校内师资阵容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5.png

图4:企业师资阵容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6.png

图5:上海交通大学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微专业开班仪式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7.png

图6:企业导师聘任仪式

不仅提供上海交通大学GPU阵列供学员使用,包括:华为Atlas 800、NVIDIA A100、NVIDIA RTX、3090、NVIDIA RTX 4090等,还提供公用算力平台进行支撑服务。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8.png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9.png  

图7:GPU阵列、公用算力平台

课程特色:深耕技术,链接场景

课程以“基础筑基-实践纵深-企业洞察”为脉络,构建了完整的技术进阶体系。第一学期聚焦Python编程、深度学习核心算法(如线性回归、神经网络、卷积网络)及企业级实战(手写CNN、YOLO目标检测、华为昇思MindSpore技术探究);第二学期深入AIGC五大模块,贯通GAN、Transformer、Diffusion等前沿技术,结合百度、联想、Intel等企业技术生态,探索多模态开发与行业应用。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10.png

图8:AIGC微专业课程安排

通过双线融合授课模式,线下每周8课时沉浸式工作坊(含代码实操+校内/企业导师现场指导),线上提供7×24小时云端开发环境与助教答疑体系,确保学员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11.png

图9:校内授课模式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12.png

图10:学生作业展示

产学研深度耦合:学界与产业的创新共振

课程深度融合学界与产业资源,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的强大资源,融入人文视野与前沿技术。产业实战环节涵盖华为昇思模型部署、百度飞桨多模态开发、联想VR数字人开发及Intel计算技术探究。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13.png

图1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通过对行业标杆企业进行前沿探究,让学员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技术能力。最终实践环节以真实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多人合作式项目开发,孵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助力学员成为AI技术变革的践行者。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14.png

图12:企业授课模式

课程动态调整:与前沿技术同步进化

课程建立了敏捷的内容更新机制,实时监控AIGC领域的最新进展(如新增Deepseek模型实战模块),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产业技术前沿同步。每学期课程内容迭代率不低于30%,涵盖最新算法、工具与应用场景,确保与产业技术代差小于6个月。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15.png

图13:新增Deepseek实战模块

精益求精:建立反馈与质量保障

课程建立全流程管控与反馈机制,从课前学员能力测评整体把控大家的技术基础,到课中每周项目制作业(需在每周提交可运行代码结果报告)及双周“技术诊疗会”(集中解决GPT等工具无法处理的疑难问题),再到课后组织“AIGC交流研讨会”,大家相互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确保每位学员的学习效果。每模块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量化评估(满意度需达90%以上)。根据反馈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AIGC与多模态技术的创变之音-16.png

图14:学生对课程总体满意程度的反馈

长尾赋能:持续进化与资源沉淀

课程结束后,为学有余力的学员提供企业实践或比赛机会。结业学员将自动进入交大AIGC开发者网络,定期邀请往届优秀学员分享实际应用案例,形成“学习-实践-反馈-再学习”的闭环生态。通过持续关注学员的后续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致力于打造一个终身赋能的AI创新社区,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智能时代持续进化,成为行业变革的中坚力量。

学员说:

“从能源转型到图像生成,这门课让我发现技术可以如此‘跨界’。”

——A同学

“在华为昇思课中,我第一次用国产框架训练出可落地的模型。”

——B同学

“和同学们用StyleGAN做的人脸与漫画脸风格迁移,让我看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趣味性与创造力。”                                    

——C同学

未来展望:技术为基,场景为翼

于智能革命的先锋悄然诞生之际,于算法迭代声正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之时,上海交通大学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微专业,以扎实的技术教学为根基,以多元场景实践为延伸,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在这里,每一次代码迭代都在拓展智能技术的应用边疆,每一次跨领域对话都在孕育卓越高效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场永不停歇的AI进化,共同聆听独属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多模态技术的智慧交响。

供稿:学生创新中心 微专业课程组

编辑:邱雅,王文娟                  

417 0

©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 | 沪交ICP备20190021

常见问题 | 成绩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