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成绩查询 ·OA入口 ·
内容搜索 ·
logo
中心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简介 中心领导 组织架构 师资力量 信息公开
中心动态 中心要闻 通知公告
中心概况
教育教学 课程体系 教学研究 基础实践 创新教学 创业教育
大创项目 大创概况 大创资讯
竞赛活动 总体概况 竞赛资讯 培训讲座
辅修专业 智慧医疗辅修 创业辅修
学生社团 社团介绍 学生风采 场地申请
人才培养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党群动态 理论学习 规章制度
党群工作
院系合作 分中心 医学院 东方之路
对外合作 合作单位 合作联系
合作交流
公益服务 科创青禾 公益动态 科创公益
公益服务

人才培养

  • icon 教育教学
    • 课程体系
    • 教学研究
    • 基础实践
    • 创新教学
    • 创业教育
  • icon 大创项目
    • 大创概况
    • 大创资讯
  • icon 竞赛活动
    • 总体概况
    • 竞赛资讯
    • 培训讲座
  • icon 辅修专业
    • 智慧医疗辅修
    • 创业辅修
  • icon 学生社团
    • 社团介绍
    • 学生风采
    • 场地申请
2025年04月30日

大创人物|吴一帆:大创是一次不设上限的挑战


为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深化改革,提升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仪式感和获得感,学生创新中心于2019年开始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年会,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及优秀院系创新工作组进行表彰,评选年度“十佳项目”与优秀指导教师。

吴一帆同学负责的大创项目《肝母细胞瘤多组学分析》在2024年大创年会优秀项目评选中荣获“上海交通大学2024十佳大创项目”。项目导师为何牮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基因组学平台主任,获评“2024年度大创优秀指导教师”。

吴一帆05.jpg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吴一帆的大创故事吧!


吴一帆01.jpg

吴一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2022-2024年,在何牮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大创项目《肝母细胞瘤多组学分析》的机会,参与了何牮老师实验室对中国肝母细胞瘤患者外显子表达谱的分析;还与团队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单细胞转录组样本制备技术,通过高质量的数据,揭示了肿瘤进化的不同策略。

该研究在学术会议和科创竞赛中表现亮眼。其中,大创项目涉及的新发明的样本制备技术,吴同学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Cell》子刊《STAR Protocols》,并得到哈佛医学院Single Cell Core主任Mandovi Chatterjee教授的积极评价。

【大创故事】

这项课题在完成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2022年春天的上海,位于重庆南路的交大医学院校园的所有实验几乎都按下了暂停键,但幸运的是医学院和何牮老师为研究工作做了不少协调,也给予了许多在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

吴一帆02.jpg

在实验室老师们的帮助下,大创团队远程接入了校园内的工作站,成功完成了项目原始数据的初步分析。在吴一帆的劝说与带领下,项目成员们决定为了项目一同坚持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由3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成功在2年内出色完成了这个课题。

“精简的团队配置既带来挑战,也带来飞速的成长”。吴一帆表示,“三个人的团队反而帮助我们每个人都成长了很多,大量的责任和任务同时意味着大量的学习机会。”项目成员林初杰同学发挥工科特长,帮助团队快速迭代了多版数据分析模型;项目成员医学院吴越同学在专业上并非专攻肿瘤问题,但仍帮助团队梳理解决了许多肝母细胞瘤的生物学问题。

吴一帆03.jpg

“多‘跨界’一些总是好的,它经常可以帮助你打开思考问题的新维度。比如肿瘤之所以这么‘顽强’是因为它的异质性强,就像社会和文明在多样性的作用下才会欣欣向荣。”吴一帆类比道。

吴一帆自己也是一位“跨界”达人。2021年至今,他积极参与基础医学院解剖与生理学系张思宇研究员的课题组,关注视觉注意神经环路研究。2023年,他参与的一项关于ACA脑区跨胼胝体交叉抑制环的研究发表在《Nature》 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而他是作者团队中唯一的本科生。 2023年7月,他的模拟初创测序公司“ChroMore”提出使用Transformer架构(当今如DeepSeek等生成式AI使用的底层技术),低成本地使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建模,用“人类语言+基因密码”的双模态架构突破遗传学信息的低解读性问题,获评上海交通大学“盛宣怀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近期,他即将完成一项关于基地前脑胆碱能系统功能的解剖学和计算神经学研究,准备发表于《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

学术之余,2024年下半年,他在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Central Marketing和Portfolio & Project Management部门实习,深度参与了多条临床药物管线的研发和商业化评估,以及一款抗肿瘤PD-1药物的出海事务,也收获了公司的高度认可和转正机会。

他说,“在这些实践中,与其说在探索学术的边界,更多时候我是在探索自己的边界。在探索的过程中,本科生能进行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还能在全球领先的实验室参与前沿研究是非常宝贵的机会,交大是为数不多能够以雄厚优质的科研平台、师资资源支持这一实践学校。许多同学可能认为大创项目不过是履历里的一行经历,但其实它可以是你给予自己的一次不设限的挑战。”

目前,吴一帆正在瑞金医院完成毕业前的临床实习。关于未来发展,他希望能将实验室里的研究变成患者、市场、国家、乃至时代真正需要的,将科学成果转化到生活中。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秉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优良传统,一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2001年启动并实施“本科生研究计划”的基础上,于2007年至2010年先后启动并实施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和 “暑期本科生科研见习岗位”构建了适合大学生各阶段,各层次,各种类型学生参与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学校于 2010 年成立创业学院,2016 年入围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同年成立学生创新中心,并新增设“校企合作大学生创新计划”,将大学生创新计划与产业前沿结合。2020年增设“医+X”大学生创新计划,发展工科与医学交叉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已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34 0

©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 | 沪交ICP备20190021

常见问题 | 成绩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