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学子发明幽门螺杆菌克星“金钟叉”获数百万元投资
最近,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确认可以通过粪口传播,上海市健促委、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健促中心在上海发布官方微信向全市市民发出倡议——“让每一张餐桌上的公筷公勺成为健康上海的新时尚”,引发热议!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学导论》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每年有来自十多个学院的上千名学生参加。陈心佩同学的工程学导论课课程作品:一种防共餐交叉感染的抑菌涂层及取菜隔离装置“金钟叉”,为唾液传染类疾病——幽门螺杆菌、乙肝、甲肝、水痘等传染病患者避免二次传播和感染提供了一个廉价且使用体验良好的解决方案。
“金钟叉”主要发明人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医学院等专业学生组成。项目负责人陈心佩同学是上海交大电信学院大一在校生,他表示项目初心其实是希望解决中国幽门螺杆菌患者反复治疗反复感染的问题,幽门螺杆菌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一级致癌物,中国超过8亿的幽门螺杆患者,患者经过多联抗生素治疗后却反复感染,仅通过传统药物治疗方法无法彻底解决这个死循环问题,而公筷制和分餐制是对抗共餐感染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两个模式操作繁琐用户体验不佳,要改变中国的餐饮文化和习惯非常不容易。
提出这个命题后,团队成员积极查阅资料并在指导老师的引荐下和相关企业、患者、医疗机构进行了互动交流,并获得建议——团队决定要设计一款低成本、容易清洗,特别是不能改变中式用餐习惯且使用体验良好的方案。经过头脑风暴以及最终细菌隔离对比实验,最终方案为中式筷子穿一件能快速切换隔离状态同时具有一定抑菌效果的保护外套。用户在用餐过程中先通过筷子夹取保护外套,随后通过这个保护外套取菜到自己餐盘内后,可以立刻脱离外套使用筷子进餐,整个用餐过程筷子在不离手的情况下实现保护外套的切换。
一个正常用餐过程夹菜次数通常有二十次以上,而如果用公筷公勺就需要放下二十多次筷子换公筷公勺取菜再放下重新拿取自己的筷子进行反复切换,并且公筷和筷子有时候还会弄乱,而团队的方案比使用公筷效率更高更便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保护套采用抑菌涂层技术进一步降低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这款符合中国人用餐习惯的筷子前置保护套的多功能辅助工具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金钟叉。
项目发明人之一于景瑶是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曾是学生创新中心3D打印设计校内赛的获奖者,她对技术和武侠小说都同样非常痴迷,谈到金钟叉命名,她表示,“为了形象说明我们发明的目的,我们的项目取名为“金钟叉”,古有少林金钟罩刀枪不入护体,今有金钟叉抵抗病菌护身。”产品设计中最难克服是生产工艺问题,要确保用筷子夹紧装置后在取菜过程不松动需要材料有硬度同时具备一定弹性,经过与浙江餐具生产企业一起反复测试,最终找到一款弹性材料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初步实现量产优化并进行专利和商标注册。
学生团队于近日获得数百万元投资,产品即将投放市场面向大众。“除了家庭场景使用,这个产品需要更大范围的公共用餐场景普及才能阻断感染源,我们希望能尽快获得用户认可,商业化不是主要考虑的方面,从国民卫生安全的公益角度更有意义。”
上海交大是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交大为学生提供全世界一流的软、硬件支持。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创新规划部主任,工导课管理教师乐金伟表示:“虽然本科一年级学生设计的是一个小装置小发明,但是解决的问题却很大很有意义,工程学导论课程非常侧重拓展学生视野和外部资源整合,选题视野决定项目高度,对资源的整合决定项目是否能落地甚至成败。学生创新中心有多个学科分中心,其中包括生物设计中心Bio Design Center,机器人设计中心、无人机设计中心等可以提供相应帮助,我们欢迎有创新梦想的学子报考交大,来交大实现创造梦想,交大科技园、创业学院等部门可以提供系统的商业训练和提升指导,环交大创业圈的科技园区可以注册企业进行创业支持,交大有非常完善的师生双创体系,在整个过程都能给予支持。